当“种草”变“野地探险” 人们在追求什么?
但是种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变生活水平的野地提升,以及对于钢筋水泥的探险审美疲劳,再加上大众媒体在观念上的人们塑造,使得越来越多人重新迷恋野生、追求原生态风景,种草与户外挑战运动、当变极限运动等的野地流行,背后其实都是探险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们现代都市人群对于安稳、无趣,追求甚至是种草重复的日常生活的一种短暂逃离和反叛。
当然,当变看起来具有刺激性,野地但这里面的很多行为,很难说能真正与勇敢、挑战划等号。很多时候,那不过是一种自我暗示而已。但另一方面,值得警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真正风险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出现了钝化乃至蜕化。很多本来不该有,被称为“作死”的行为频频出现,并不是说人们真正热爱冒险,而更多是无知导致的无畏。
当然,在注意力稀缺的网络社会,个人对于非标准化、少人工干预的野生风景、原始场景和事物的迷恋,也有着吸引眼球、追求个性的内在驱动。德国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就提出过“独异性社会”概念,指的是任何机构与个人,如今追求的都不再是普通、常规,而是要与众不同,独异于人,甚至哪怕是同样的商品,也要有自己不同的玩法,要做所谓“有态度的消费者”。归根结底,到网红野生景区打卡也好,到废弃的矿洞探险也罢,都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独异性”。也正因为很多人拍照种草,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展示,最终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野生之地,也就变成了流行的网红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可能并无多少特别之处的地方又被不断“赋义”,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然而,很多人的所谓打卡,看似是追求个性和“独异性”,但实际上就是一种跟风,是在融入一种“同质化”风潮。其实,在消费主义文化大行其道,社会资讯几乎过剩的今天,很难说还有真正的另类和“秘境”,整个社会的趋同性要远远大于异质性。真正的“陌生之地”正在不断消失。
当这种虚幻的“独异性”被洞穿,更多人需要明白:真正的异质化,或者说特立独行,一定是植根于内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长期追求。并不是说喜欢野生风景,推崇自然,就代表了个性和特别。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责任编辑:探索)
- 搭上新能源快车,这个赛道站上“风口”
- 关于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联合声明(摘要)
- 南京银行地产疑云:绕不开的丰盛系与恒大
- 传瑞信裁减亚洲投行20多名前线员工 以压缩成本减少亏损
- ST星源及相关责任人面临573万元 罚款
- 生前预嘱立法起草者详解条例:突发意外情况 签了预嘱也会救
- 美国经济会衰退吗?这一次美联储和市场各执一词
- 各地不断推动数字创新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 央行、银保监会再提加快落实保交楼
- 交通银行位列全球银行第10位
- 根在祖国,同心同行 ——香港同胞的家国情怀
- 新能源浪潮带来“新”机遇 国产轮胎谋求“弯道超车”
- 李冠杰:能源危机是英国艰难时刻的开端
- 央行支持两家银行设金融工具 3000亿元规模用于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