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款项链,质量却天壤之别,女子质疑网店大数据“杀生”
郜亚章/工人日报
同样的杀生商品,对老用户的同款价格比新用户更高的大数据“杀熟”已不新鲜。近日,项链有消费者向《工人日报》记者反映,质量质疑相同的却天链接、同样的别女产品,新用户收到的网店商品质量却远低于老用户,该消费者怀疑自己被大数据“杀生”了。大数这又是杀生怎么一回事?
“我和男友在同一家店铺买了两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质量却有天壤之别。同款”今年8月份,项链来自广东的质量质疑张女士在某珠宝旗舰店网购了一条珍珠项链,收到后很满意。却天接着,别女她的网店男友为了孝敬“准岳母”,在同一家店铺下单了一条款式、尺寸、价格完全相同的项链。然而,张女士表示:“两条项链的珍珠完全不同,明显一大一小。”
张女士仔细对比发现,两条项链的链接、发货单完全一致,可品质、品相、尺寸都有明显差异,这让她很不理解:“客服说这是珍珠天然生长导致的,但用以解释如此大的差异难以服人。”张女士坚持认为,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出自己是女性,在首饰选品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同时分析其男朋友未搜索了解过相关产品,缺乏甄别能力。“我怀疑遇到了大数据‘杀生’。”张女士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遇到过与张女士类似的经历。消费陷阱难道披上了新的“外衣”?大数据“杀生”真的存在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认为,大数据“杀生”并不符合数字时代的商业逻辑。“对于商家而言流量很重要,没有理由对慕名而来的新顾客泼冷水。消费者观察到的大数据‘杀生’,可能是用户画像中一部分客户被认定为高端客户,而另一部分不是高端客户。”沈艳说。
“无论是大数据‘杀熟’还是‘杀生’,都是平台经营者基于算法等技术手段分析出消费者的偏好,对相同的商品差别定价或者区别服务。”沈艳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技术优势的副产品就是基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差别定价。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生产商和消费者的中间平台,如果信息不对称、规则不明晰,就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或者“杀生”的印象。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360集团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公众感觉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
沈艳建议,面对算法等技术手段分析消费者偏好可能产生的违规行为,要推动算法审计,评估算法中一些参数和权重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过调整权重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同时,也要让消费者、平台方、监管方等各方理解算法规则,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休闲)
- 醴陵的这则免费停车通告还算数吗?国企声明:原通告有效
- 中证1000期货期权刷屏 ETF代销的内卷江湖 易方达、广发、富国等基金公司的终极PK
- 北京至涿州通勤高铁18日试运营 全程仅需24分钟
- 北京欢乐谷:7月17日起购票、入园实行实名制
- 合众思壮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涉多项违规投资者可索赔
- 埃及通胀率七个月来首度下降 惠誉调高埃及经济增长预期
- 周末大事:广西北海卫健委主任被免!“白手起家王澄澄”,父亲是二级高级警长退休!
- 美国突发,6人死亡
-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2新华网思客年会共论中国经济下一程
- 边缘化金融信贷业务,押注预制菜的趣店要开10万家线下店
- 苏州银行:2022年半年度净利润21.77亿元 同比增加25.11%
- 深企首次推出“青年人才共有房”计划 青年人才只要一半资金就能解决住房问题
-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 北海市疫情处于快速上升期,广西:努力实现“79144”防控目标